close

我由中一開始已十分討厭數學,200分滿分的試卷,我只有10多20分。

後來重讀中四,立定決心要升讀中六,也要考入大學。可是,數學不及格的話,就無法升大學。

於是,我上網買了中二和中三全學年的二手數學書,每天做一課,真正「由低做起」。

最後,會考及格,還有D級成績,對我來說已是最好的成果。

勤力當然很重要,但原來預習和重做低年級數學這些活動,對於追上學習進度,是有認知心理學理論基礎的,

甚至玩遊戲、打電動也能提升數學能力!

1. 知覺選擇理論 (Selective Perception)、學習者模式及建構主義

你總會試過上課突然被飛過的蒼蠅吸引,或者因為粉筆刮在黑板上的吱吱聲,無法專注聽老師說話。我們的感官會被動地接受刺激,如果我們想專注接收課堂中重要的訊息,例如耳聽來自老師解題的聲音,還有眼睛看着黑板的例題,我們就要讓知覺做主動的選擇。

你的知覺會根據舊有的經驗來判斷哪些刺激很重要,從而選擇專注在甚麼地方。

如果你在預習時能計出題目的答案,你已經在大腦內建立了這一課的知識。上課時再聽老師解釋,你會更容易專注於課堂上。你可能會問,既然我已會做題目,再上課不是浪費時間嗎?我為什麼不在家中自學就好了?其實,研究發現人用「聽」的方法學習,比用「看」的方法更有效。在視覺刺激(課本的題目)之後,再利用聽覺(老師的講解)來學習,你的大腦會把知識儲存得更久。

也有可能是,你閱讀了數學書上的步驟,但是自己解不了例題,這一次預習經歷對你也是有益的。當你嘗試做數,然後帶着心裏的問題上課,就可以有目的地選擇聽甚麼內容,達到選擇專注的效果。此外,研究顯示人類學習就是不斷被新知識衝擊,改變舊觀念的過程。上課就是讓新知識(老師講解的解題方法)衝擊你舊觀念(自以為正確卻做不下去的解題方法)的過程。

 

2. 「由低做起」與最近發展區 (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)

 

學習就像建一座大樓,如果你不由地上建至三十七樓,你不可能憑空建出第三十八層。如果你自問數學根基較弱,但必須應付DSE程度,那麼你就是由基礎開始學起。

認知心理學中,有一個「最近發展區」理論。例如,微積分不會是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,無論花多少時間學,這個小學生都不可能學會微積分。你要了解自己的數學能力達到甚麼程度,才能補充中間未掌握的部分,一步一步達到DSE程度。普遍文科生數學能力較弱,可以試試由中三的數做起,如果覺得太容易,便跳到中四的數,直至找到自己「會做」和「不會做」的界線,由最後「會做」的題目開始重温,接着密集式操數,逐漸掌握至中六程度。

3. 電子遊戲與空間感發展

有不少實證研究發現玩電子遊戲與發展學習技巧、提升專注力、提升空間視覺能力(空間感)和加強手眼協調有密切關係。

首先,當我們遇上問題且知道有足夠時間去處理時,我們會傾向利用語言來分析問題及解決疑難。但如果有限定的時間,我們則會利用空間技巧來解決問題。透過玩電子遊戲提升空間技巧,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在特定時間解決有關空間的數學題,例如關於面積和立體圖形的題目。

那麼,玩甚麼遊戲才能提升空間感呢?學者一般以動作遊戲作為研究實驗的遊戲,例如賽車和戰爭遊戲等。一些比較經典而着重運用空間的遊戲如食鬼 (Pac-man)、太空侵略者 (Space invader)也常出現在與空間感有關的研究之中。

這一部分並不是鼓勵你為了提升數學能力而專注打機,不做練習。事實上,研究發現玩同一款遊戲五小時後,所提升的空間運用能力最好;五小時後已經沒有明顯分別。要注意,這「五個小時」是可以分開進行的,不要曲解成每天玩五個小時遊戲就可以大大提升數學能力,努力温習才是致勝之道!

 

參考資料:

Galotti, K. M. (2015). Cognitive Psychology: In and out of the laboratory. New York: SAGE Publications.

Gagnon, D. (1985). Videogames and Spatial Skills: An Exploratory Study. 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, 33(4), 263-275.

 Holton, Derek, & Clarke, David. (2006). Scaffolding and metacognition.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, 37(2), 127-143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星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